2006-03-09 02:21/張金堅專欄

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在癌症成因中,孰重孰輕,一直都被熱烈討論。在乳癌高危險群中,把具有乳癌家族史列為重要危險因子,至於大腸癌是否亦有家族或遺傳傾向,也一直是專家研究與探討之熱門話題。
基本上,遺傳性的大腸直腸癌症候群包括家族性多發腺瘤性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Polyposis,FAP)及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Cancer,HNPCC)。FAP約佔大腸直腸癌1%~5%,而HNPCC則佔了大約5%~15%的比例。

FAP的突變基因是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而HNPCC病人的基因突變多數發生於MSH2及MLH1,在這將近15至20%的大腸癌病人具有遺傳傾向,所佔比率雖不高,但對大腸癌成因的研究可以提供很多資訊,對臨床醫療及基礎研究有很大的助益。

在近20年中,對大腸直腸癌發生過程的一系列基因變化已漸了解,大部分是透過兩種獨立但又互相重覆的研究路徑,這包括了:(1)對遺傳症候群、家族性群聚大腸直腸癌的研究,及(2)對大腸癌致病機轉的分子遺傳檢測。

基因分析可用於早期診斷出帶有突變基因者,需早期開始追蹤腸鏡並縮短時間間隔;甚至現在有很多學者主張可以考慮開始化學預防治療。至於沒有帶著突變基因者,則可延長其追蹤間隔,以減少病人的痛苦及降低醫療成本。

化學預防治療在近幾年來是一熱門討論的話題。諸如使用阿斯匹靈及選擇性cyclooxy-gense-2(COX-2)抑制劑已被核准可用於大腸癌的化學預防治療,所以若能以基因分析法找出帶有突變基因者,再投予副作用低卻有效的藥物,應是化學預防治療的最佳選擇。

★偶發性大腸癌 與飲食環境有關根據許多統計資料顯示,所謂偶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人,有2至3倍機會患有大腸直腸癌。造成這種危險度增加的基因至今尚未被確認,但有可能和食物、環境中的致癌物代謝相關。

★發病愈早 家屬罹癌率愈大家族中發生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及其發病年齡對其他家人再發生癌症的危險度都有影響。一等親有大腸癌病人其年紀愈輕發病,則家屬得大腸癌的機會愈大,例如發病年齡小於45歲,一等親家屬得癌的機會則增加至4倍,所以對於家族史的詢問必須要詳細而確實。

在可能的致病基因未被確認之前,必須建議家人定期執行臨床篩檢(糞便潛血反應及內視鏡檢)。一旦有更多的家人罹患大腸癌,則要考慮進行基因分析,可以確知,在往後個人化醫療的時代癌症基因檢測必然更形重要。

(作者張金堅為台大外科教授、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學會理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iablack 的頭像
    xiablack

    在世界中心呼喊"幹"

    xiabl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