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揭陽】
「台灣再生醫學學會」可說是目前台灣匯聚最多再生醫學研究人才與成果交流的學會,也是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劉華昌的努力目標。
劉華昌指出,台灣在二○○四年,健保總共給付了五六○○個髖關節和一一六○○個膝關節的修復手術;未來透過再生醫學的研究,這兩種關節修復有可能不用開刀,可以節省許多社會成本,這也是他積極推動台灣再生醫學研究交流的原動力。
什麼是「再生醫學」?對於這個他已經被問過很多次的問題,劉華昌不厭其煩的解釋說,人體器官會因疾病、創傷或老化而喪失功能,但許多器官並無自發性的再生能力,一旦失去作用,就會造成身體無法彌補的傷害。當病患無法以藥物治療時,某些突發的疾病常造成器官急性衰竭,如心臟疾病、腎衰竭、肝衰竭等,即需要移植新器官以維持生命,不過器官移植一直存在一些問題,像是排斥現象等。所謂的「再生醫學﹝regenerative medicine﹞」就是利用健康的細胞來修復、取代已受損或壞死的細胞,及因疾病、外傷所受損的組織或器官;其所涉及的領域,以幹細胞、組織工程、細胞治療為主軸,還須整合臨床醫療、材料工程、細胞生物學,及基因工程等科學。再生醫學現已成為本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科學。
劉華昌指出,再生醫學的概念從何時開始不得而知,從醫療發展的進程來看,最原始的醫療是以神、巫、植物治病;西元一九○○年左右,磺安素抗生素的發明,現代醫學正式登場;西元一九五○年左右,人工器官出現,如:使用人工腎臟治療腎臟衰竭,使用人工肝臟治療急性肝炎產生的肝臟衰竭,使用人工心瓣膜或血管支架治療心臟疾病,使用人工骨頭治療骨骼缺損,使用人工關節治療已破壞的關節,使用人工水晶體治療白內障,使用角膜移植治療眼外傷,使用電子耳治療耳聾,使用豬皮治療皮膚燒傷及缺損,使用假牙、植牙治療牙齒缺損……等;一九九三年,開始有人培養自體的關節面軟骨細胞來修補軟骨缺損;二○○○年左右,使用幹細胞,誘導使之分化成為關節表面軟骨、硬骨、脂肪組織、心肌細胞、神經細胞等等來修補病灶;由此看來,再生醫學的蓬勃發展可說是近十年的事而已。
劉華昌認為,醫生治療疾病,如果能先去除妨礙癒合的因素,加上促進癒合的因素,治療效果就能相得益彰。舉例來說,脛骨骨折的治療,固定骨折處之後,若再加上骨折癒合促進因子,如BMP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 或由自己的幹細胞培養出來的骨移植片﹝bone graft﹞,那麼可能只需二週左右的時間,就能治癒骨折。這種利用幹細胞發展出不同組織,再應用到各種臨床科目的治療,已經漸漸變成治療學上的主流,不但在骨科的關節面軟骨、硬骨及韌帶的修復上應用,在眼角膜移植、皮膚損傷、心肌梗塞、肝衰竭、牙周病等方面的應用,也已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努力研究。
至於台灣的再生醫學研究成果,劉華昌說,整體來說水準是很不錯的,但過去台灣從事再生醫學研究的單位,大多埋頭苦幹,缺乏交流,他希望能透過台灣再生醫學學會的努力,讓更多的研究成果能互相激盪,提高台灣的競爭力。
轉貼自http://tw.news.yahoo.com/060222/225/2vmg5.html
「台灣再生醫學學會」可說是目前台灣匯聚最多再生醫學研究人才與成果交流的學會,也是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劉華昌的努力目標。
劉華昌指出,台灣在二○○四年,健保總共給付了五六○○個髖關節和一一六○○個膝關節的修復手術;未來透過再生醫學的研究,這兩種關節修復有可能不用開刀,可以節省許多社會成本,這也是他積極推動台灣再生醫學研究交流的原動力。
什麼是「再生醫學」?對於這個他已經被問過很多次的問題,劉華昌不厭其煩的解釋說,人體器官會因疾病、創傷或老化而喪失功能,但許多器官並無自發性的再生能力,一旦失去作用,就會造成身體無法彌補的傷害。當病患無法以藥物治療時,某些突發的疾病常造成器官急性衰竭,如心臟疾病、腎衰竭、肝衰竭等,即需要移植新器官以維持生命,不過器官移植一直存在一些問題,像是排斥現象等。所謂的「再生醫學﹝regenerative medicine﹞」就是利用健康的細胞來修復、取代已受損或壞死的細胞,及因疾病、外傷所受損的組織或器官;其所涉及的領域,以幹細胞、組織工程、細胞治療為主軸,還須整合臨床醫療、材料工程、細胞生物學,及基因工程等科學。再生醫學現已成為本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科學。
劉華昌指出,再生醫學的概念從何時開始不得而知,從醫療發展的進程來看,最原始的醫療是以神、巫、植物治病;西元一九○○年左右,磺安素抗生素的發明,現代醫學正式登場;西元一九五○年左右,人工器官出現,如:使用人工腎臟治療腎臟衰竭,使用人工肝臟治療急性肝炎產生的肝臟衰竭,使用人工心瓣膜或血管支架治療心臟疾病,使用人工骨頭治療骨骼缺損,使用人工關節治療已破壞的關節,使用人工水晶體治療白內障,使用角膜移植治療眼外傷,使用電子耳治療耳聾,使用豬皮治療皮膚燒傷及缺損,使用假牙、植牙治療牙齒缺損……等;一九九三年,開始有人培養自體的關節面軟骨細胞來修補軟骨缺損;二○○○年左右,使用幹細胞,誘導使之分化成為關節表面軟骨、硬骨、脂肪組織、心肌細胞、神經細胞等等來修補病灶;由此看來,再生醫學的蓬勃發展可說是近十年的事而已。
劉華昌認為,醫生治療疾病,如果能先去除妨礙癒合的因素,加上促進癒合的因素,治療效果就能相得益彰。舉例來說,脛骨骨折的治療,固定骨折處之後,若再加上骨折癒合促進因子,如BMP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 或由自己的幹細胞培養出來的骨移植片﹝bone graft﹞,那麼可能只需二週左右的時間,就能治癒骨折。這種利用幹細胞發展出不同組織,再應用到各種臨床科目的治療,已經漸漸變成治療學上的主流,不但在骨科的關節面軟骨、硬骨及韌帶的修復上應用,在眼角膜移植、皮膚損傷、心肌梗塞、肝衰竭、牙周病等方面的應用,也已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努力研究。
至於台灣的再生醫學研究成果,劉華昌說,整體來說水準是很不錯的,但過去台灣從事再生醫學研究的單位,大多埋頭苦幹,缺乏交流,他希望能透過台灣再生醫學學會的努力,讓更多的研究成果能互相激盪,提高台灣的競爭力。
轉貼自http://tw.news.yahoo.com/060222/225/2vmg5.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